油价或将大跌,库尔德原油即将解封,维多或成新出口主力

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10-08 5 0

油价前景扑朔迷离?库尔德原油出口重启在即,维多公司有望主导,这或许听起来像个危言耸听的标题,但市场的嗅觉和管道阀门的开关,从非一成不变的直线。

2025年1月的一个周二清晨,伊拉克国家石油营销组织(SOMO)在巴格达的一纸声明,暗示着协议已接近尾声。声明措辞谨慎,留白之处意味深长,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同一天午后,来自埃尔比勒(Erbil)的消息人士透露,原油出口最早可能在周六早晨六点重开。这个具体到分钟的时间点,更像是工程项目部的施工进度表,而非外交辞令的含蓄。

夜幕降临,十一点整,土耳其杰伊汉(Ceyhan)港外海风平浪静。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显示,两艘阿芙拉型油轮(Aframax tankers)正静候泊位。船舶代理在内部通讯群里短暂发布了“等待指令”的消息后,又迅速撤回。

一系列疑问涌上心头:出口真的会恢复吗?谁将是卖家?定价权掌握在谁手中?结算流程又是如何?我尝试联系了多位业内人士。一位贸易商惜字如金地回复“按牌价走”,另一位则显得更为谨慎:“看条款。”

将目光拉回两年前那场仲裁风波,管道停摆的症结在于法律纠纷与资金博弈。如今,情况有所不同,将由国家销售商统一对外,再外包给第三方执行出口事宜。这种模式,更像是商业承销的路径。

具体的运作方式并不复杂:货物的所有权和官方报价仍由政府掌控,而港口交付、买家对接以及提单结算等环节,则交由一家经验丰富的公司负责。这家公司在地中海航线上,可谓是“老司机”般的存在。

这家公司的名字至关重要,它就是维多(Vitol)。正是这位熟悉航线、客户关系融洽的“司机”,在2023年之前与库尔德地区油企曾有过一段历史遗留的合作安排。此次若能恢复出口,或许能有效对冲现有的不确定性。

从价格层面来看,上周五,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触及每桶70美元附近,创下近八周新高。这波上涨的驱动力主要源于俄罗斯与土耳其航道上的摩擦以及相关设施的受损。市场情绪的抬头往往迅速,回落也会同样干脆。

此外,供应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初期产量预计在每天23万桶左右,这是管道和市场能够安全承接的水平。如果后续谈判顺利,检修进展有序,理论上日产量有望逐步提升至百万桶级别。

我在表格中进行了一笔粗略的计算:每天23万桶的原油,若在地中海交割,每月约合700万桶。叠加欧非航线的流向,这部分供应可能迫使炼厂减少对巴士拉轻质原油的采购,或者被迫压低其升水(premium)。

一位现货采购商给我发来一张截图,显示了油价升水(OSP)与Dated Brent价差难以拉开。他在截图中写道:“太死板,拉盘很难。”随后又加上一句补充:“看仓库余量。”

北线的恢复并不意味着南线的中断。伊拉克全年日均420万桶的总产量基盘并未发生改变,南港依然面向亚洲买家。真正发生变化的,是北部油流的归口管理以及票据抬头。

展开全文

这件事中,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库尔德地区运营的国际石油公司,将在杰伊汉港获得一定的出口配额。这并非现金直接结算,而是作为一种服务对价,在代为销售后,再清算成本与收益。

有人可能会问,那之前的欠款问题如何解决?是否会一笔勾销?我查阅了去年的对账框架,发现更多是以实物石油抵扣欠款的滚动清偿方式,并设定了每桶16美元的成本回收上限,先行扣减。

市场的担忧在于供应的叠加效应。国际机构的月度报告早在去年底就已预警,2025年整体供应格局将偏向宽松。如果北线原油顺利回归,这种宽松态势将不再是停留在模型中的预测,而是会变得更加具体。

我更倾向于关注边际影响,而非空洞的口号。从边际效应来看,这部分增量的原油最容易挤占的,是地中海区域非长期合约的销量,特别是那些地理位置靠近、品质优良的甜原油(sweet crude)以及混合调和用油。

交易室的聊天记录中出现了一个词——“换手”(rotation)。这意味着买家可能不会增加整体采购量,而是选择更换部分供应来源,以期压低价格。因此,价格曲线未必会整体崩盘,但现货升水可能会首先受到冲击。

周三早盘,普氏能源资讯(Platts)的报价窗口中,出现了三笔科科德(Koc-Devlet)与萨哈林(Sakhalin)原油的混装报价,但实际成交寥寥。卖方报价坚挺,而买方则倾向于留下联系方式,在线下进一步洽谈。这种僵持的局面并不陌生。

我对管道本体进行了进一步追问。检修记录显示,去年的阴极保护系统(cathodic protection system)进行了一段更换。从技术层面来看,泄漏风险并不高。真正的变数在于跨境段的流量分配和计量争议。

再说港口方面,杰伊汉港的北罐区在去年第四季度进行了两次清仓。库存峰值大约在300万桶左右。目前阶段,周转空间是充足的,只要提单环节不出现阻滞。

现场的声音也值得捕捉。模拟一段对话:我询问一位码头经理何时会开启阀门,他回答:“等传真。”我追问传真内容,他答:“授权信封页。”随后他笑了笑,补充道:“就怕写错名字。”

价格将如何走?这个问题总是被反复抛出。如果严格按照周六早上六点复工,那么周一的日报会详细补齐因迂回船期产生的额外成本。基准价(basis)可能会率先松动,但远期合约未必会同步跟进,期货(paper oil)多半会先被打压,再根据数据观察。

有人会担心“黑天鹅”事件。地缘政治冲突并未消退,俄罗斯与土耳其的航道随时可能出现新的事端。北约(NATO)的会议日程以及港口安保升级的消息恰好在同一周发布,这种多重叠加效应让市场神经高度紧绷。

回到合约层面,国家销售商统一挂价意味着,折扣谈判将从公开台前移至幕后。维多公司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是执行和撮合的角色,并非最终的拍板者,这一点必须明确。

那么,为何非维多不可?自问自答:其庞大的规模、良好的信誉、对港口的掌控力以及与众多买家的紧密联系,都是关键因素。在紧张时刻,效率至上,熟人社会的连接往往更短、更直接。

短期来看,炼厂乐于见到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独立炼厂。它们对现金流的计算更为精细,即使是每桶节省五毛的运费或水分,也足以吸引它们。

中期来看,库尔德地区原油流动的制度化是关键。谁来审计产量差异?谁来确认质量纠纷?谁来对账旧账?这些问题的文件卷宗可能堆积如山,却直接决定了下季度的折扣幅度。

这件事还会产生一个外溢效应:巴士拉(Basra)装港的拥堵状况可能得到缓解,亚洲市场的升水或许会略微收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四到六周的时间,不会立竿见影。

我不愿给出过于肯定的结论,因为行业内部从来不缺乏变数。土耳其方面的赔付谈判仍未完全结束,关键石油公司的董事会也需要进行投票。最后一公里的路程,往往最为艰难。

重申关键时间节点:2025年1月周二是“进入尾声”的官方发布日期;周六六点是潜在的复工时间;周五的70美元价格则是当周市场情绪的锚点。这三点如同三颗关键的钉子。

再补充一粒细节的砂砾:港区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告诉我,最近询问路线的陌生人增多了,他们英语不太流利,手中拿着对讲机和蓝色小本,看起来像是被派来的仓储团队。

抛开宏大的叙事,此次若能顺利落地,更像是一场流程耦合的修补,而非颠覆性的模式重建。市场不热衷于华丽的辞藻,而是更看重可交割的桶数和可兑现的发票。

我也在此提醒一句:国际能源署(IEA)的供需平衡表,可能在今年春季会再次进行调整。如果北线稳定供给能够攀升至每天50万桶级别,模型中的过剩区间将会向上抬升,价差策略需要相应调整。

在对冲层面,做多地缘政治风险、做空现货基差似乎是直觉反应。但直觉往往承受巨大回撤。仓位管理需要精细化,切忌用“梭哈”式的方法去对抗一份份政策传真件的落款。

回到标题:油价是否会被“重击”?看上去像是,但实际更像是被缓慢地“削边”。情绪先行,供应随后,其路径并非对称,节奏同样如此。

评论